国内新型储能市场正在进入规模化的新阶段

2023中关村论坛传出消息,国内新型储能市场正在进入规模化的新阶段

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公开资料显示,2022年我国新型储能新增物理储能装机规模分别为:蓄热蓄冷新增装机容量为69.6MW,压缩空气储能新增装机容量为115MW,飞轮储能新增装机容量为17.4MW。化学储能新增装机规模分别为:锂离子电池储能新增装机容量5.4GW,占电化学储能比例高达96.4%,液流电池储能累计投运装机容量为132.2MW,占新增储能装机总量的0.6%。


重庆市经济管理学会“双碳”专家委员会委员刘琪称,从新增规模以及目前市场应用前景分析,锂离子电池是当前储能领域中新增规模最快、应用范围最广的储能产品。除锂离子电池外,物理储能中蓄冷、蓄热增长规模较2020年相比,增长超过51%为69.6MW。“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,清洁能源消纳、清洁采暖、分时电价政策、用户侧储能等旺盛的市场需求,热(冷)储能将迎来新的快速发展期。”他表示,由于热(冷)储能技术可应用于用户冷热电综合能源、海水淡化等场所,在冷热能直接利用中拥有比储电技术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,促进了热(冷)储能的快速发展。“据预测,2023年—2025年间,我国冷热储能新增装机规模分别为80MW、140MW、250MW,冷热储能或将是继锂离子电池后增长最快的储能市场。”

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会王会的观点也不谋而合。“热(冷)储能技术在火电灵活性改造、需求侧管理、可再生能源消纳及其他形式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。随着储热技术未来成本下降以及政策的支持,大规模储热供热发展将迎来机遇。”

刘琪同时介绍,相变材料技术的突破,对推动热(冷)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“传统热(冷)储能技术由于投资成本高、能效低、单位体积焓值小、占地面积大等因素制约了行业的发展。当前,随着科技的发展,相变储能材料研发取得了较大的突破,相变温度在-20℃~300℃范围内的材料逐渐进入规模化应用,潜热值也从70kj/kg提高到280kJ/kg,部分高温相变材料潜热值已经达到或超过350kJ/kg。”

当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新型储能政策,给相关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机遇。新型储能已经得到了政府、市场的广泛认可,对培育和壮大储能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
前不久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传出消息,国内新型储能市场正在进入规模化的新阶段。电化学储能、压缩空气储能、飞轮储能等新技术正在各地加速落地,今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80亿元。对此,刘琪表示,“新阶段”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。一是储能规模发展进入新的阶段。随着“双碳”目标的临近,减污降碳需求大幅度增加,新能源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,储能作为新能源的“伴侣”,势必伴随着规模化发展进入“新阶段”。二是储能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。除抽水蓄能以外,化学储能在储能领域中占有主导地位,化学储能在安全性、稳定性、充储效率等方面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。同时化学储能电池的回收和处理有待进一步的技术研究,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也势必会进入“新阶段”。三是装机成本有望大幅度降低。经过近10年的发展,新型储能从研发期、应用期,再到2025年的规模化发展期,产业发展迅猛,原料成本、技术成本、生产工艺等进一步优化,新型储能产品的降本增效势必也会进入“新阶段”。

王会介绍道,随着新型储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,公众对新型储能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越来越高,市场需求和规模在不断扩大。而经过多年的研发和实践,新型储能技术在能量密度、循环寿命、安全性和成本效益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;其成本更是在下降,平均每年单位成本下降10%~15%,并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。“此外,新型储能的应用场景更加多样化。除了传统的电网调峰、电压支撑和频率调节等应用领域,新型储能技术还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、可再生能源储能、工业应用和智能微电网等领域。”

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
沪ICP备2021012661号-2